前言:“巴黎中华文学社”是陈湃先生于2000年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注册成立之文化团体,享誉中外;“世华文学网”、“巴黎文学群”、“五洲诗社群”、“书画专群”都是它旗下的单位。
“世华文学网”是个正能量网站,严格把关,故作品全球读者均可打开阅读。
此“文学刊”不定期出版。作品保持原样,文责作者自负。文章好坏,由广大读者鉴别。 世华网址:baliwx.com
生命的震撼与静美
----俄罗斯墓葬文化
作者:李英 (安徽马鞍山)
若去俄罗斯,建议您一定去看一道独特的风景—新圣女公墓,一个闪烁着灵魂之光、雕塑之美与智慧之辉的俄罗斯墓园。那儿积淀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体现着独特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诠释着生命不朽的哲理;那儿长眠着许多俄罗斯历代民族精英和先贤,文学家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英雄卓亚和舒拉,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以及国家领袖赫鲁晓夫和叶利钦等等。它占地7.5公顷,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公墓。
公墓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始建于16世纪。走近园门,一种异样的情感便陡然升起。红色的门柱和围墙上嵌着白色的花圈和挽联样的雕塑。进园,一条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蓊郁的大树和绿色的灌木丛里掩映着各种极富创意、色彩典雅、造型各异且高大的精美墓雕:栩栩如生的头像,飘动的国旗,舒展的舞姿,摊开的书本,直冲云霄的战斗机…… 2.6万多个逝者都用自己独特的碑雕在阳光下倾诉着自己可歌可泣的一生,它让你在历史和现实、天堂与人间、瞬间与永恒中感动、赞叹和思考。在盎然的绿色中除了祭奠的花外,还怒放着各色自然的鲜花,墓间的小径上还有供游人憩息的躺椅。这是阴森的墓地?不,这完全是一幅圣洁、静美的油画!大家都被这独特的美所吸引,纷纷拍照。突然,一个游伴说墓地还是不照为好,一听此言,好多人放下了相机。我也有点犹豫,但回身看见一个大姐仍痴迷地不停拍摄便问她:“能拍吗?”她很干脆地回答我:“这有什么!这是艺术!”对,这是艺术!这种艺术也只有在俄罗斯才能看到。早在1925年,徐志摩在他的《欧游漫录》“莫斯科”篇里就赞美过圣女公墓:“我最不喜欢的是巴黎Montmartre 那个墓园,……罗马雪莱,基茨的坟场也算是不错的,但这留着以后再说,莫斯科的圣贞庵①,是应得赞美的,……”在徐志摩的笔下,圣女公墓有“青石的平台,镂像的长碣;嵌金的塔,中空的亭亭,有高踞的,有低伏的,有雕饰繁复的,有平易的,但他们表示的意思却只是简单的一个,古诗说的:‘下游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晤。’
东边的岔路旁卧着个波浪状雕塑,动感呈现的是俄罗斯白蓝红三色国旗飘扬状。若没有导游的介绍,谁也不会认为它是个墓碑,没有文字没有图案。质地是中国产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蓝色马赛克、巴西的红色斑岩。这是叶利钦的墓碑。造型的寓意是:动感的国旗暗含叶利钦执政时国家处于不稳定时期。墓碑设在路口是因为俄罗斯民众说他是国家前进的绊脚石,也有人说它是国家前进的歧路灯。国旗形是防止有人砸毁,谁敢损坏国旗。
沿东前行便到了一座祭墙前,墙上嵌满了逝者的相片和鲜花。墙的前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墓地,斜卧的黑色墓碑后,一位青铜塑就的优雅高贵的女子立在一块粉红色大理石上,她就是苏联首位也是末位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赖莎。赖莎在走完67年的传奇人生路之后,患白血病逝世。雕像将她的美丽定格在18岁的青春岁月。赖莎死后,一个以她命名的白血病基金会成立了。导游说墓地上的鲜花是基金会受益人送的。赖莎的墓地边紧傍着一个圆形大花坛,那是戈尔巴乔夫特地空出来为自己百年之后陪伴妻子留出的位置。他们夫妻伉俪情深,相伴四十多年。站在她的墓地前,你不由得为这位敢于和丈夫同赴政治激流且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夫人以及他们夫妻间的挚爱而感动。
在祭墙对面的浓荫里有两个大文豪的墓相对为邻。导游指着其中之一对我们说:“这里埋藏着一个没有头骨的文学大师—果戈理!”好惊悚的语言!墓碑是一个长方形的黑色大理石,后面是个圆锥型的山石,其上竖着黄铜东正教十字架。果戈理是当时俄罗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著有《死魂灵》等,可惜他只活了43岁。在世时他曾再三恳求后人,不要为他竖立任何墓碑,让他和大地融合在一起。但后人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人们认为他对俄罗斯太有价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为他修了一个墓。据说著名戏剧家巴赫鲁申对果戈理崇拜至极,葬礼后不久,他便买通了守墓人,将果戈理的头颅取出,藏在家中。当人们获悉真相后,巴赫鲁申迫于压力只得将果戈理的头颅交出。果戈理的家人将头颅运往他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但在途中再次失踪。虽然2009年果戈里的墓恢复原貌,但他那充满智慧的头颅仍不知去向。
和它紧对邻的是契诃夫的墓,铁花栅栏里的墓碑是一座俄罗斯乡村民居特色的小尖顶白屋,屋顶上三杆犀利的铁笔直指天空。契诃夫,《变色龙》的作者。这位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爱“幽默”,自己也是最有谐趣的一位先生”②。这墓地恰如他的作品,简洁、朴实、谐趣。
由这里向南有一个高高的墓碑,塑像隐约是个中国人。我奇怪地对大家说:“那像中国人”。果然,那是王明的墓。这公墓里只有三个外国人,那就是王明、王明夫人和他们的女儿。这个曾担任过中共高级领导的人,如今已为国人淡忘,陪伴他的只有异乡的清冷和寂寞。墓地的对面,是他的妻子孟庆树和女儿王芳妮的合葬墓。
在另一条向西的路径上,我们站到了苏联女英雄卓娅的墓前。《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曾那样地鼓舞过我们。我抬头久久地凝视着那绿迹斑斑的深灰色大理石雕像,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年仅17岁的卓娅在遭受德军凌辱后又被绞死的真实情景。她后仰着头,半裸的上身前倾,双臂被缚,双膝微屈,脚尖触地,短发和衣襟在风中飘扬,似乎要腾空飞起…… 当卓娅英勇就义后,斯大林下令,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德国官兵,一律格杀勿论。据说,苏联红军真的做到了,德军这个团被苏联红军全部处决。
这是谁之墓?一个光头颅从黑白的大理石凹洞中探出来,面带微笑地看着来往的游人。赫鲁晓夫!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园区靠后门的路边我们看到了这个极具特色又寓意深刻的墓,它由7块黑、白两色的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这墓碑是由当时苏联最有名的曾与赫鲁晓夫水火不相容的一位现代派雕塑家塑就,大理石黑白两色交错暗喻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赫鲁晓夫的遗体之所以被安葬到新圣女公墓,据说,他生前表示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
那门边矗立着另一个别具特色的墓。墓碑上的面部被刻成阴阳两幅面孔。阳的部分凸出来,温煦慈祥;阴的一面凹进去,凶狠可怖,对比十分强烈。这是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墓。墓碑表达的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雨中穿行,总也淋湿不到衣服。”作为外交家,两面示人,八面玲珑,既具应变机智,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穿行了两个墓区后,我们回到了大门的西边,在这里,一个用汉白玉雕成的洁白碑像使大家久久徘徊。碑身两米多高,像极了女人颀长的身姿,碑顶上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头像,盘着发髻,神态忧郁,纤纤右手绕过下巴放在左肩上。这是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阿利卢耶娃。去世时年仅31岁,自杀还是他杀,至今仍是个谜。碑座上嵌着鲜花,塑像罩了玻璃罩,据说是担心反对斯大林的人破坏墓碑。
行程匆匆,笔墨无力,我无法看完、述尽这个集历史、人物、文学、雕塑、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露天博物馆给我带来的震撼和静美的享受;我只感到每一个逝者都在吟唱着生命的献歌,每一个墓雕都奉给了生者一束前进的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