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李英
曾去扬州,那是冬季,虽然萧瑟,但个园仍翠意洇天。、
又去扬州,绿杨飞絮,繁花已逝,但满目的绿色漾着令人心动的韵味。
窈窕曲折的瘦西湖如绿衣仙子飘逸的翠袖,初夏的美丽尽在翠面上轻舞。湖道两边蓊郁的绿叶中若隐若现着亭台楼塔的倩影,清漾的水波上五亭桥如盛开的莲花,正待人来吹“月影云桡玉人箫①”;那青山隐隐处画舫正拍波过虹桥,桥上桥下,谁的唇边不萦回着“二十四桥明月夜”②的诗香;那横出半江的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③,真个是仙寰。回眸凝望,才知道“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④是多么绝妙的一幅全景画卷的缩写!
瘦西湖那逸趣横生的画面真使我如饮甘醴,但这时一个小插曲使我们心情变得沉重,一个同事的钱包丢了。谁知很快钱包就失而复得,游客拾到交还给了主人。瞬间笑意又回漾到大家的脸上,再看那绿水盈盈的瘦西湖,分外地美丽。
走进那翠竹成荫的小道,看着摇曳生姿的竹枝,再踏进那苔绿斑驳的沉沉小巷,欢喜即刻盈满了心中。在这个以竹命名的名园里⑤,你没有见到富商的骄奢淫逸,你只觉得阵阵书香袭人。看一看园主在各个厅堂悬挂的楹联吧。大宅门主厅汉学堂的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主人公子辑佚大家黄奭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在那以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间徜徉,你会发现园主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了自然山水另一种意境,让你在闲步游赏间明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画理。
烟雨朦胧。我们站在扬州古城北郊蜀冈之上的平山堂的庭院里,随着导游的解说,朝南极目远眺。尽管在这薄雾的迷蒙里,我什么也没看到,但就在那空白的迷茫深处,我却能隐约听到“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吟唱。这里曾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公暇之时用于讲学游宴,吟诗作赋的场所。此地清雅古朴,深得他喜,便修建了此堂。据说天晴时,站在蜀冈上,“远山来与此堂平”,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因此叫做平山堂。进门,就看到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欧阳修所写的“风流宛在”的横匾,两边的对联是“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平山堂的闻名于世“不在于堂榭之间,而以其为欧阳公之所为”,以它的“贤守清风”⑥而盛闻天下,所以自古以来不论中外,就有很多赞颂平山堂的诗文,单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下了一百多首赞咏平山堂的诗,我录来三首以飨大家。
乾隆皇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南巡写的诗。
一. 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
馥郁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
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
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
二. 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
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
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
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三. 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近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头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读了这些楹联和诗文,您还会觉得堂外烟雨迷蒙,堂内光线昏暗、尘气弥漫、心情压抑吗?不!我只感到自己醉在扬州深深的文化海洋里,进入了悠远风雅的古境。
看那几竿修竹、几块清癯的山石以及那方青瓦飞檐下的大红的印章---“板桥”!这是新开放的郑板桥纪念馆。“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郑板桥对自己才华和品格的吟诵。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我凝神着一幅图,一幅让我由心底欣悦的图片,不是如锦的繁花,不是车水马龙的街市,那是一种带着淡雅的清韵和自然田园气息的景观,那是郑板桥的故居兴化东门外郑家巷,一座青墙灰瓦,面积不大的民宅。东侧的小书斋是板桥当年读书作画处,水气氤氲,环境优美,难怪乎郑板桥日后有“吾家家在烟波里”之句。这一带竹木繁盛,家家以竹为业,所以郑板桥坐在书房里透过窗纸,就可欣赏风动竹摇,就可以照影弄墨,故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意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纪念馆里悬挂着一些高仿郑板桥书画,我心醉一屏收。
随即我们参观了史公祠纪念馆。在史公祠纪念馆的西北有幢二层楼,门额上彭冲题匾“广陵琴韵”。没想到无意间走到了这儿。门柱上的一副对联很吸引我
。
“雅乐悠远 高山广陵 传古琴遗韵
天籁绵长 流水沧浪 觅今世知音”
这对联有一种伤古思远的情怀。我不通琴艺,但常喜欢听古典名曲,“广陵散”便是其中之一。能在这里获知广陵琴派的渊源,也是意外惊喜。
广陵琴派是古琴宗师徐常遇于清朝康熙年间在扬州创立。齐桓公“号钟”、楚庄王“绕梁”‘司马相如“绿绮”、蔡邕“焦尾”并称我国四大名琴,这些琴名里蕴藏着深深的历史典故。故古人把琴称为瑶琴、绿绮、焦尾,而现代通称为古琴,七弦琴。馆内扬州美女轻抚古琴,七弦婉转,指间汩汩流音,直扣心扉。
踏着琴音,我们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小巷。有一首清曲叫“扬州小巷”,其中有段歌词是:“扬州城巷子深,青砖路黑漆门,深深小巷育伟人,罗西风 阮文达,史可法 朱自清,从古自今如春笋,昔日里光华灿烂,今日里四海威震。”少年时我就想踏一踏扬州小巷。这不,我们正走在一条砖石铺就,绿荫蔽日的洁净小巷里,它把我们引进了著名的吴道台府和朱自清的故居。
吴府邸,是座结构严谨、木雕精美的古建筑群,在这座建筑群里,给我深深感触的是“测海楼”,原名“有福读书堂”,含义是读书是人世间的一大乐事。测海,取自“以蠡测海”。意指:知识是大海,而自己学到的只是一瓢海水,因此既要谦虚好学,又要有探海的勇气。这测海楼,是扬州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据说楼内藏书最多时,有24万多册。分经、史、子、集、杂著,丛书七部四十七类。这座测海楼孕育出了吴家杰出的四兄弟:吴征铸,著名剧作家;吴征鉴,著名的医学生物学家;吴征铠,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门四杰”中有三人是院士。流光虽然带走了当年的盛况,留下的是静谧的历史痕迹,但那百年不散的书香却愈久弥馨。
出了吴宅,走进了一条更深的小巷,停在一个黑黝黝的、淳朴的小四合院门前---朱自清的故居。朱自清,一个看上去文弱的书生却有着一副铮铮傲骨,宁可饿死,拒领美国的救济粮,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其时,他正贫病交加。瞻仰着汉白玉雕刻的朱自清塑像,再凝视着塑像后那一幅荷塘月色图,我似乎闻觉一缕缕如歌的清香隐隐从荷塘里飘来,耳畔也似回荡着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⑦。“清芬正气传当世”的匾额是朱自清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到扬州不可不看那晚清第一名园---何园。何园是古运河畔的一座大型私家园林,原名叫“寄啸山庄“,是主人辞官归隐后取意于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
雨后的官邸园林草木葳蕤,绿叶莹莹。在东园,有一座最具特色的精致建筑叫“船厅”。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作水波花纹状,给人以船行碧水之感。那正厅门柱上的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不仅让你知道园主一生与船有不解之缘,还让你体会到主人那种超然脱俗的心境。
何园以逶迤曲折的复道回廊闻名,循楼漫步,美景变幻,画意无限。绿叶掩映的翰林公子读书楼、四面环水的水心亭、全园赏月最佳场所赡养母亲的怡萱楼……走完这些外观精美、意蕴深深的楼台,我终于领悟到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
一天的游览很快结束,但扬州,你的情与景的交契融合给了我视觉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园林小巷间、诗画纸墨里、湖畔山脚下都殷殷渗出你的“书香”、“雅致”和“秀韵”,随着飘洒的杨絮,随着霏霏的细雨,呈现出无限的意蕴。我醉了,醉在那意蕴隽永的绿色扬州里!
注释:
①月影云桡玉人箫:取自“扬州好,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美人箫。”
②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③这是清代黄鼎铭赞美小金山的一首词。
《望江南百调》
扬州好,画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④扬州廿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中有一石坊,名曰“翔凫”,临岸贴水 ,状似待客游湖,其舱门题联云: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⑤指个园。
⑥沈括在《重修平山堂》:“不在于堂榭之间,而以其为欧阳公之所为也。”“贤守清风”:康熙题。
⑦取自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