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巴黎中华文学社”是陈湃先生于2000年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注册成立之文化团体,享誉中外;“世华文学网”、“巴黎文学群”、“五洲诗社群”、“书画专群”都是它旗下的单位。
有诗无文,似一条中华文化的巨龙少了一只眼精,今特补上,使这条巨龙发出夺目的光辉。
“世华文学网”是个正能量网站,严格把关,故作品全球读者均可打开阅读。
此“文学刊”不定期出版。作品保持原样,文责作者自负。文章好坏,由广大读者鉴别。 世华网址:baliwx.com
赏春为表,赏人为里
——读紫墨青书《赏春小记》之“小记”
常志英(苏子门生)
我的挚友紫墨青书(以下简称青书),最近推出了散文《赏春小记》,写的是其工作地附近的西岭湖的春天,准确地说,是西岭湖的残春。西岭湖很平凡,并无特别起眼的美景和亮点,也即其春天没有什么得天独厚、引人入胜的风光景物。所以,这“赏春"似乎难以着笔。然而,青书的“赏春",不过是个"虚词“,或曰只是个"引子",他真正要说的,是如何在寻常普通的地方发现美,是如何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准确识别可堪造就、能够结交的"身边人",是如何多动脑、巧用手,进行可心惬意的艺术创作,等等。
借赏春的"由头",进行久蓄于心、清晰透彻的哲理阐述,发人所未发,建一家之言,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也是青书的匠心所在。青书的《赏春小记》,犹如其旧体诗作,起、承、转、合都很自然,并无造作雕琢之痕;有些阐述,逻辑性强,说理透彻,说服力也不弱。关于艺术部分的放谈发见,既有方法的介绍,也有规律的概括。其匠心之独运之深沉,可以在细细品爵《赏春》的过程中,有比较真切的感知;其思维之开阔,见解之独到,给人以深刻启迪。
窃以为,青书之作,如果还有弦外之音的话,那就是似乎"不经意"或含蓄地提出了怎样看人、识人的问题。本文之要旨,也正在于此。由“春”及人,“转移”自然,发抒精当。恰如青书所言,“再平凡的风景也有打动人心的地方,人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赏春和识人是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只要你用心去欣赏,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切莫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很平和,而且还会发现他们的身上都有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倘若概括起来,那就是心态决定眼界,心若阳光,哪里都有春天”。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至此,笔者恍然大悟:青书笔下之“春”,实为“人”也;青书之“赏春”,只是文之浅表,其里乃是在于“赏人”!“赏”与非“赏”,关键在“心”,在于“心”的正和偏,在于心的明和暗,在于“心”的冷和热,当然也在于眼的“近”与“远”,在于眼的“窄”与“宽”,在于眼的“慧”与“拙”;“心”若偏私昏昧冰冷,眼若“远视”狭隘浑浊,美也不美,才亦非才。如能出以公心亮节热忱,视以明目慧眼“广角”,抱以思贤若渴、爱才惜才和“特别钟情”、“尤为欣赏”的态度,能够在平凡人中,善于发现并很好地利用其非凡的特质和才能,使其才智得以充分发挥,那我们事业的春天还会遥远吗?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新影视剧开拍前选角时,某个重要角色远求久觅而不得,正情急心躁之际,忽然发现,剧组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作人员却“派上用场”,担了重任,而且表演非常成功!诗和远方固然令人向往,但近边的风景也自有赏心悦目之处。我想,相关部门的领导若能读到青书此文,并因此反思识人选人用人的工作,有助于其拓宽渠道,转变思路,点“石”成金,化“腐”为奇,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忽略”,从而发现和擢抜更多于事业真正有用的人才。观山看水、 选贤任能如是,辨石辨玉、择友交友亦然。可见,有“春”无“春”,“春”盛“春”衰,关键在人,在于人有无发现“春”、营造“春”的能力,而与季节、地点等因素,并无决定性的关联。
很久未读到青书的散文了,读罢《赏春小记》,为青书关于“春”的拔俗雅见,而颇生同感,颇感兴奋!青书的散文固非名家名作,更非大雅经典,可我就是“无理由喜欢”。我并非青书的领导,只是虚长其十几岁的“大哥”,但对于青书的散文和诗词,我常以“特别钟情”、“尤为欣赏”的态度待之。或者说,他的文学作品里,总有一种对我来说特别吸睛夺目、“勾魂摄魄”的东西,那是青书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之精华,并将其与自己脱俗超凡的文学悟性相融合,而化生出的独特的郭氏“文心神韵”(紫墨青书实名郭建伟),让我为之迷醉而不能亦不愿自拔。
对比青书,我每每生出马齿徒增、自愧弗如和后生可畏的感叹。他酷爱诗词,我亦与诗词有很深的感情;他喜好散文,我也很亲近散文,可是,两两相较,高下立见,青书之长,皆我所短,一言以蔽之,所差不仅在文采,更在质感!就其散文的特点而言,有时“虚”中有实,但却“虚”而不飘;有时看似很“淡”,但“淡”中可以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有的看似较“浅”,然“浅”中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有的言于此而意在彼,颇耐人寻味。青书很忙,难得闲暇搞“副业”,但其每有新作推出,均非随意为之,弄成可有可无的闲笔,须知,他是一个用心灵写作的人,而且其“副业”的品质水准,是足可与其正业相PK、相媲美的!今品《赏春小记》,颇有感触,聊记几笔,以为粗评浅析,尚祈青书哂正!
附:紫墨青书赏春小记
西岭湖的春天和去年没有多大的变化,曲榭亭廊还在,湖水依旧平静,就如同我又虚增了一岁,人还是那个人,湖还是那个湖,只是比以前凭添一些沧桑罢了。而花草树木却不一样,柳可以再绿,花可以再红,人却不能再青春。如果把四季比喻成女人,那么春天就是小姑娘、夏天就是少女、秋天就是少妇、冬天就是阿姨,都属于人生百态而各有韵味。之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游春和赏春,特别是大多数上班族利用有限的休假,带着逃课般的欣喜,把自己融入姹紫嫣红的春天里,让生命与春天重逢,让压力与莺飞蝶舞撞个满怀,那心情自然地会年轻许多。
说起来,我与西岭湖也算是个“老熟人”了,前年夏天我来这里看过荷花与浮萍,去年的秋天我来这里听蝉声和拾落叶,今年的春天我又来这里寻诗情而觅画意。尽管西岭湖的风景并不十分的出色,于国内众多的园林来说更是默默无闻。然而我却有一种恋旧的情结在里面,就如同李白之与敬亭山,就如同久处不厌的老友,既有心灵的契合,又有一种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感觉。坐在长廊里,我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胡思乱想”,因为我与西岭湖已经是心灵不设防的朋友,都把最真的一面交给了彼此。
西岭湖很平凡,平凡得就像我一样普通,在茫茫人海中没有突出的亮点。然而,就是这些普通与平凡,才让人感觉很亲切。这种亲切或许是比较熟悉的缘故吧,熟悉到那园中有几棵柳、有几树桃花、廊桥有几道曲折我几乎能如数家珍。
人们大多向往诗和远方,往往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风景,不是吗?再平凡的风景也有打动人心的地方,人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方面可能摄影师做得更专业一些,比如,一平如镜的湖面拍出来的照片就没有生趣和立体感,当一位老爷爷带着孙子来到湖边用网捞鱼的时候,按下快门定格这个瞬间,得到的照片就有一种怡然自乐在里面,照片也就生动鲜活了。再比如,我来的时候,桃花已经过了盛开期,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桃树凸显不出春天的色彩。怎么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在一束桃花的后面向前取景,让远处的湖和岸边的柳做陪衬和背景,让桃花占去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有远有近有层次感,突出了主题,很好地弥补了桃花寥落的缺陷。还有拍曲榭亭廊的时候,可以多取桥亭的倒影,减少桥亭的主体,这与“踏花归去马蹄香”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被“有花才香”束缚你的才思,换位思考一下,有了桥的倒影,人们自然的会联想到桥,就如同写诗一样,需要惜字如金,给人以联想的空间,这样画面的内涵就被无限放大,有虚有实有画外之音,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有人曾说我是以诗人和摄影人的双重眼光来欣赏春天,虽然有些谬赞,然于我还比较受用,且说这话的人才是知我者。或者偶尔有人感叹,为什么我去西岭湖的次数比你多,却没能发现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呢?我意味深长的笑说:“有这种感觉才对嘛”。
对于春天来说,少年是游春,中年人是赏春,其区别在于年龄与心境的不同。少年游春突出的是“乐”,而中年人赏春突出的是“悟”,是放空自己,把琐屑和烦恼放下,让心入境,融入春天,于静中感悟人生。其实,赏春和识人是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只要你用心去欣赏,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切莫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很平和,而且还会发现他们的身上都有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倘若概括起来,那就是心态决定眼界,心若阳光,哪里都有春天。四月六日去西岭湖赏春,些许感悟,是为小记。
郭建伟(紫墨青书)
2021年4月20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