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戏》
过去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电影也是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才初步走向农村,就那也是半年六个月才难得看上一场。
那时看戏是农村人的主要娱乐活动。
戏有大戏、小戏之分。
小戏一般指坠子书,多是连本书,一唱十天半个月,一个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就请来说唱,这村唱了又挪到那村接着唱,人们撵台看,每天晚上看,可以连续看一个月。内容一般是爱情故事、英雄故事或者神魔故事,起伏跌宕、离奇古怪的情节吸引着你,非看个头尾不可。
大戏又有豫剧、曲剧、越调、道情、二夹弦、锣戏等。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庄上看大戏”是孩子们的兴趣和快乐。
“好面杂面都开酸,舍不了施运儿的道情班”,可见妇女们的痴迷。
“我说关羽走麦城时是黑胡子”,“哪是啊,明明是灰白胡子”。 “哼哼!你能”。
“不服?开戏看吧”表现了中年汉子的挚着。
“那一男一女跪那儿弄啥哩呀?” “拜天地哩!” “我看打官司的。”显示了老妪们的有趣。
以谚为书,以戏为史;受戏之教化,得戏之欢乐,是旧时普通农民文化生活的写照。
鲁迅先生的《社戏》写出了南方水乡看戏的情景。这里我也用我的拙笔写一写咱中原人看戏的趣事。
1.三十里地挨一喇叭
这事发生在六十多年前邻傍县长葛南席镇上。南席镇有戏,又是名角荟萃的好戏,什么“白菜叶、豆角弯儿、浪八圈儿”都要出场。俺文家村的二十多位青年人就不远几十里跑路去看戏。
他们是下午干了活才去看的,庄稼人怕耽误农活。
毕竟三十里路呢,紧赶慢赶,跑到戏场,人家正好“滴啦”煞戏。俺村他们有点扫兴,就一起高声喊道:弄这啥事儿?三十里地挨了一喇叭!
戏台上人听见了,报告给了班主。那时人纯朴厚道,很讲义气。班主出来拱手相问:喊话的是哪里的朋友?
俺是尉氏县门楼任文家的!
哎呀,难得这么远来捧场,重新开戏。开戏!
就这样,乐队又挨个坐下,演员返场,连送了三段戏,还真都是名角戏,“白菜叶、豆角弯儿、浪八圈儿”全部出场,让俺村那些叔伯们饱了眼福,过了一把戏瘾,也成就了一段戏坛百年佳话。
2.看戏笑得从树上掉下来
那是62或63年的事,门楼任北门里有戏,县豫剧团的,听说有好几个好唱家,什么刘淑芳、吴君雁、小秋云都要出桌。第一场是夜戏,《王金豆借粮》。
天刚黄昏,通往门楼任的路上人就已拧绳样,一拉一凜地。
我的夹袄大兜兜里装满了母亲煮熟的毛豆,在向戏园子的路上,走着吃着。
戏场里人满为患,孩子们从人缝往前钻。那是一个空园子,周围树上也上满了人。当晚我和几个小伙伴就是在树上看的戏,可谓“一叉难求”啊。
正演到“王金豆我真霉气,一下跳在粪坑里,踩了一脚黑污泥,又遇上嫂子来泼水,西北风一刮冻琉璃。”有个孩子一高兴,手舞足蹈,忘了扶树叉了,结果从树上掉了下来,弄的一时人群轰动。不过还好,看戏的人挨人实夯,根本没法落到地上,有惊无险。
3.今后咱要唱哩更加“日巴chua!”
俺这儿人看戏可挑剔呢。有一次,一个外地剧团来演出,演出之间,团长悄悄到观众场里暗访,听取反映。只听两人交谈,其中一人说:这戏唱得真“日巴chua!”团长不懂这里的方言土语,赶紧问道:啥是“日巴chua是啥意思?啥是日巴chua?”农民也不傻,一看就明白是啥情况,随机应变,从容回答:“日巴chua就是很好的意思。”其实是不咋着的意思,哄他开心呗!
可是听说那剧团团长当了真,第二天早上召集全团训话:演职员同志们,大家干的好,昨晚的演出,获得了当地观众的热情好评。人家说咱唱得很“日巴chua”,咱们继续努力,争取今后唱得更加“日巴chua”!团长的训话是在戏场的空园里进行的,被村里人路过听见了,一时传为趣谈。
那时谁家的儿女能进县剧团,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戏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甚至都会被很多人模仿。后来看《聊斋志异》,有描写女子情态“巧笑矣”、 “美目盼兮”真感到蒲松龄老先生的语言功力之精妙绝伦。
那时的看戏令我时时想起,回味无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