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岔葫芦七条路,青杨萧萧是马府。
――题记
1.夜半惊魂
传说村里有一家养蚕织绢的,每每起五更去赶蔡庄集卖绢。那时候普通人家没有钟表,凭心思表起床。这天起了个晕五更,背着绢赶路。刚翻过岗来到七岔葫芦口往东一看,明灯蜡烛,分明是蔡庄集到了。这主也没多想,就把绢匹摆在街边。一霎时但见人来人往,叫卖叫买。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管家模样的人前来买绢。来人叫他带上全部的绢匹跟他走。拐弯抹角来到一个地方说是青杨里,见一座高大庄园,跟来人进的门去,又转过好多屋宇,来到帐房,验过绢匹,管家拿出一锭元宝给他,约定来年此时仍买他绢,然后送他出庄。他沿着原路返家。天明看元宝,竟是真银。
翌年其时,他又依约前去卖绢,同样明灯蜡烛街市模样,他跟来人来到青杨里那府门口。忽然一声鸡啼,惊得他抱绢脱手。缓过神来定睛一看,哪有什么庄园府门,自身分明在一棵高高的青杨树上,一匹白绢从树顶一挂到地。这一惊非同小可,直吓得他喊也喊不出,动也不敢动,抱着杨树叉一直坐待天明。
2.爷文家奶文家
天明人把他救下来,竟生了一场大病,迤逦一个月也不痊愈。向人说起这事,有懂史人告诉他:你遇上咱家祖宗了,一家人不会害你。这一说,他的病竟然霍然而愈。那马府是明朝御前带刀侍卫马彪的府第,管家就是咱文家村的始祖文玉焕。
这事得从明朝永乐爷朱棣二年即公元1404年说起。永乐二年又一批奉旨移民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出发了。人们好难舍乡土乡情,无奈圣命难违,只好折一枝槐树枝,一步一回头,含泪别故土。
这一拨人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其中有这文姓老两口,带着两个儿子落脚在庄头乡。那时元末战争才刚刚过去30多年,河南地面地广人稀。文老夫妇找一片平坦丰饶之地搭棚安家。大儿子安心务农,小儿子文武兼修。本来日子过得可以相当美好的,可不知为何,老两口竟为家庭琐事闹起了别扭。一气之下,老婆婆带着小儿子离家出走,一路向南,来到康沟河南岸安了家。多年以后,人口繁衍,庄头形成一个爷文家,康沟河南岸门楼任乡这儿形成一个奶文家。这是后话。
3.马府文爷
那时还不叫文家,而是叫马家庄。马家庄是明朝永乐爷御前带刀侍卫马彪的府第。马大人看咱祖上文武双全,就留他做了管家,人称文爷。文爷果然也不负众望,鞍前马后,柜里柜外,尽心尽力,忠诚能干。。马府偌大一片家业,可惜并无男丁继承,马彪膝下只有一女名唤马如蕙,小咱祖上两岁,长的聪明伶俐,且和气善良,知书达理。马大人眼高,愿指望选婿豪门,可谁知老天不从人愿。马大人身染重病,告假还乡,竟至一病不起。文爷像亲儿子一样,煎汤送水,亲尝汤药,又有那擦屎端尿,从无半点厌烦颜色。马大人临终将咱祖上和马小姐叫到床前,把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未及说话,就已撒手归西。就这样,马家成了文家,就是所谓的奶文家。
4.文家轶事
文家村东南角上最好的一方宝地地名就叫马家洼。村中间过去有一口井,据传是马家花园的浇花井。老辈人还能指出这里是他的养马圈,那里是他的习武场。传说夜半三更有时候还能听到马大人和咱祖上切磋武艺的兵器相撞声和嗨嗨声呢!
爷文家和奶文家这兄弟村庄之间也发生过不少轶闻趣事呢。比如,上世纪70年代去开封卖粉条,咱村文敬法听喊名字领钱,忙前去窗口,一听,姓名对然而斤数钱数都不对,这时,一位同龄人急匆匆跑来说:是我的是我的。两个文敬法,一对亲兄弟。完事后两人手拉手进饭馆喝酒叙情。
还有一回就不那么美妙了。文革时,县一中红卫兵在东关医院见到贴有我父亲文宗儒的大字报,回到学校就要揪斗我父亲,一说事由,我父亲一头雾水,完全不知,红卫兵又一核实,原来那大字报是庄头爷文家贴他村支部书记文宗儒的,与我父亲无干。
还有一次,我在大营鹏达学校教书,来了一位年轻女教师应聘,名叫文巧云,她与我叔叔的小女儿同名,我很高兴,妹妹啥时候也成同行了?没听说啊。可是一见面,完全不认识,一问,她是庄头爷文家的文巧云。
这真是两个文家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