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古井
出武祥
清明节回家扫墓,兄弟三人边聊边干活,转眼大家年龄都在五十至六十之间,光阴如白驹过隙,匆匆眼前过 。话题不由转到童年时光,老三带着对我满意而期待的眼神说着:老五啊,你命好,由是开始讲到童年发生的事儿。记得你才四岁那年,刚学会走路,尚且步履蹒跚,走到爷爷房门前,一只小狗疯狂似与你擦身而过,你一个飞身扑向门前石井,穿过井口木桶底盖,直向井底,扑通一声掉到水中。大家目瞪口呆,慌忙叫喊着救人啊,十四岁的姐姐隔壁闻声赶到 ,她思维迅捷,机灵胆大,竟直沿井壁,如猴似下到井底,把你抱起,还好水井 储水不多,然井壁乃为石头砌成,而你居然安然无恙,但见额头有些伤痕,神志清楚,大家才放心,这可是你第一次遭到的劫命啊,大人们经常提到此事,经常脑海浮现,家中的古井啊,你真是在考验着我。
老三侃侃谈来,又提到第二年五岁时,无事从餐桌上 爬到靠窗口,不慎掉下窗外3米深的土石堆上,由于草垛下铺满石块,偶有草捆,竟然无事,不可思议啊;看来命运甚是眷顾,开了这么大的玩笑,也许命运本来是如此艰辛的,必须从娃娃抓起,历经磨炼和打造。也许正因如此在以后五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从容、快乐的状态,造就一种遇事果敢、坚韧、不畏怯、积极上进的性格特质。人生虽然经历许许多多的风吹雨打,依然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小时候居住的是祖爷留下的石屋,依山凿壁,沿坡而造,坐北向南,紧靠山体三间房屋后期添建,中间为爷爷住,左侧一间为大伯家住,右侧即东面爸爸分得,前面并列三间阁楼,为大伯家主房部分,相隔后排三米左右,高差一点五米。东面这间链接一排南北向阶梯状三间阁楼为我家居住,阁楼底层为畜牧、粮储等使用,较为潮湿阴暗。家中古井坐落在爷爷住房门前的小高台上,离门一米高差,井径70厘米左右,井深约3米,圆形,方石块砌成,井水为岩壁泉流积蓄,经年不绝,古井何时开凿无以考证,可以推断应是祖爷独立分居后开挖,至今应有百年以上。
古井虽然不大,据说初始可供半个小村使用,说明水量尚可,后因岩坡开凿建设,泉路流向改变,以致泉量下降,但依然可以满足两个家庭的使用,包括洗漱、食用、畜牧饲养等,其水质清冽,甘甜爽口,夏凉冬热。记得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时常在井台上洗浴,光着身子在戏水,欢快的笑声依然萦绕。
连同大伯一家将近20号人簇拥在不是很宽敞的空间,喧闹得很,但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同一片蓝天下,同喝一口井水,情深深,意浓浓。孕育着生命无限的思绪和愉悦。
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每逢端午节日,母亲总是把浸好的糯米,洗洁的粽叶堆放在井台上,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井边,细心地包着粽子,橙黄色的糯米闪闪发亮,包好的粽子堆积如山。母亲平时非常俭朴,但很会打理,在困难时期,多子女困难户,她精心经营,认真筹划,把家庭口粮安排的妥当有余,她很注重节日,总是把节日办的特别有气氛,让我们一群小孩高高兴兴的过节,母爱之情融化于每一粒粽子之中,至今依然回味无穷,感触良深。
家中这口古井养育着家族一代又一代,目前我们亲堂兄弟姐妹十几人口及部分侄子都是喝着这口井水长大的。大概我十岁时搬到新居后,就不再喝这口井水了。由于交通不便,以后没有再来古井取水,其实这口井水的水质,远比生产队开挖的大井好多了。
古井作为我们家族的组成部分,烙印在童年的记忆是幸福、欢乐的。虽然那年代生活非常困难,但古井滋养我们健康成长,积聚了生命无法抹去的情愫。斑驳的井石,凹凸不平的井台留下的痕迹,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沧桑和岁月的侵袭,记载着生命发展的每一个轮回,蕴藉着新的生命力量和希望。
古井成为家族发展的标志,书写着生命历史的荣光和苦难。清澈、甘纯的泉水融入每个人的血液,成为生命的融合剂,彼此交融、连带,融合成共同生命的元素体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朴实、善良、勤奋的性格、以人为善的品性、好学上进的情怀。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捧着书本在门口背诵,堂兄其祥每次提着饲料桶经过,都会调侃说着,又在”念书歌”了,那略迷着的小眼神似乎告诉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这是我从小开始有自觉性的,虽然在跌跌撞撞的成长路上,在这迷迷糊糊的人生履程,读书并没有真正停止过,读书的自觉意念还是有的,并且往往能自觉地催促着你在这方面努力着。
同样在读书这方面,秉承出氏蒙古族良好的读书家风,我们家族还是重视教育工作的,注重传承读书这个良好的传统。我亲堂兄四人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他们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的要求,由于“文革”种种原因,他们在读书这条路上未能取得人生的更大突破,但我感觉到他们对读书尚是有期待的,这种内在意识和内心需求依然存在。我堂兄其祥质朴、内向、诚挚,但他始终把看书当成个人兴趣。这次祖屋重修,他欣然作了一副对联,内容为“万里离人心系祖,千寻列树叶归根”,由书法家创作镌刻在石柱上。在他六十周岁作了一副对联,我用书法创作。去年由于身体不好,自己又作了一副对联以寄情思,我看后感觉比较消极、悲观,故而做了较大修改为“春秋如寝梦,岁月自风华”,并以行书创作,我希望能给堂兄带来情致和轻松。
1983年,我和堂弟文祥一并考上中专学校,在那高考录取率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堂兄弟同年并举,大家都为我们高兴,虽然成绩并不是特别出众,但在那博取铁饭碗的年代,总算圆了几代人的读书梦,走出那贫瘠又落后的山村,承载着先人们愿望告以初成。
至此,我更是再接再厉,把读书作为自己人生的兴趣,滋养情性,坚持不舍。在书法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自学书法,阅读诗文,用艺术滋养自己的人生品格,丰富个人的生命体量,激励着人生不断向好,在这条路上坚毅而执着,不断探寻,沿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
近二十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读书逐步形成良好氛围。无论有多大困难,哪怕房子盖小一点,大家都愿意把钱投到教育上。总体来说,读书态势良好,“小荷才露尖尖角”,目前大部分年轻人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可喜的是已有五六位本科生,其中不乏211、985高校研究生,他们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值得我们期待。
古井,虽然已是荒废,旧屋已然断墙残垣,但一砖一石依然记载着曾经的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命状态,传承者先人的希冀和期许,诉说着曾经的坎坷,歌唱着生命的光华,赋予新的生命、新的启航,向灿烂的未来勇往直前,带着星星的梦,流淌着炽热的血液,舞动在这春天的温暖之中。
每每想到家中的古井,笑语盈盈,童声依旧,展现眼前一幕幕阳光而通透的画帘,油然感激生命中烙下无限的爱和热,感激滋养着我生命的温暖情怀,这些点点爱和热,汇成一股洪流,托举你驶向远方,享用光明和灿烂。
古井,你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镌刻在生命的精神柱上,成为信仰、成为航灯,指引我们向锦绣的未来出发。
吃井不忘挖井人,初心难忘,情爱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