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馄饨
□文/泊也
偶然在“武川论坛”闲逛,看到小巫老师的《好心情馄饨》又一次勾起了童年的回忆,那种久远的馄饨美味再次在脑海盘旋,儿时在故乡宣平吃馄饨的一幕幕往事又开始翻腾。
约三五发小骑个咣当咣当响的自行车去柳城镇上的老街吃宣平馄饨。太平街已少却了往昔的繁华与喧嚣。那种只有在记忆中出现的街景已成了游子心底的一种奢望。偶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味一回,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隔绝了尘嚣,远离了吵杂。这一片是安静的,雨夜来临。我一直守候,因为这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飘飘乎若仙子。带着这连绵的音乐,心顿时被掏空,这种感觉真好。吆喝声依然原汁原味,馄饨来了.....!宣平馄饨在制作上是十分考究的,打面皮完全是手工操作。手艺高的师傅可以把皮打得极薄,看似透明的纸张。肉馅采用新鲜优质瘦肉,也是用手工剁成的肉浆(现在用绞肉机摇出的肉馅没有手工剁成的鲜美),馄饨肉馅饱满,白里透红。放馄饨的手法也是一绝,在水煮沸后,立刻投入馄饨,紧接着马上捞起装碗,不必担心馄饨不熟。因为皮薄馅嫩,一烫就熟,保持着特别的风味。碗中放少许盐、味精、熟猪油、葱花,一碗馄饨就大功告成。
记忆中卖馄饨的有两个地点。一个离二中的后门不远,一转弯就能看到馄饨摊散发出袅袅的热气,那味道中夹杂着缕缕煤球燃烧味与馄饨汤的清香,西北风一吹顿时弥漫整个街区。许多禁不住诱惑的学生趋之若鹜,由于经常光顾馄饨店,加之老板娘的老家是我们邻村的,所以就更有种亲切感。那时候的馄饨2毛钱一碗。偶然间还能吃到一两个豆腐丸子,那是老板娘特别奖赏的。或许是小时候家里穷的缘故。上学期间特别的饿,一下课就想着找吃的。吃过晚饭到街上溜达溜达就情不自禁地转到馄饨店。那热气腾腾的味道,很快就把馋虫勾起即使赊账也要解馋。老板娘也毫不吝啬的舀上一碗汤多加几只馄饨,加点辣椒酱吭哧吭哧很快就消灭了,可依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曾记得一次最多吃8碗馄饨的记录,那是农历5月16的宣平庙会。
还有一家在老街医药公司对面。经营馄饨的是两位大爷大妈。小小的店面一张小方桌被擦洗的干干净净,透着楠木特有的清香,小方桌四周放四张长凳子。两个煤球炉,燃烧着旺盛的火苗,放一只钢筋锅(以前是铝锅)冒着热气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或许是名声在外,馄饨店的生意用火爆形容一点不为过。老大妈看似60多岁但依旧很麻利。起馄饨皮,包馄饨下锅那速度都是流水线似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很快一碗热气腾腾夹杂着肉馅香味的馄饨就上桌了。这过程光看也是一种享受。撒点葱花,滴几滴香醋。那味道几十年过去了依然难以忘却,吃着馄饨,听着邻座讲述各类小道消息,貌似有种回家的感觉,很温馨。
记得那年春天,我第一次带爱人回老家,车到宣平要转车,我立马想起了宣平馄饨。于是步行二三里路去了老馄饨店。爱人吃了宣平馄饨以后一直称赞味道好,以至多年后每每回老家吃宣平馄饨成了一道必走的程序。再后来有了儿子,也潜移默化地成了宣平馄饨的忠实粉丝。
离开故乡已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都逐渐模糊,唯独对宣平馄饨情有独钟。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故土情结吧。故乡的小街已没了踪影,偶尔回去走走那段唯一青石板铺就的老路感觉分外亲切。馄饨虽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游子心中却是一份永恒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