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那双眼睛
作者:张佐香春光似海,我站在曾见证过他童年生活的城北桃花垠,昂起头,像仰望祖父那样仰望他。春阳洒在他深色的青铜质地的皮肤上,泛出凝重而幽美的光芒,这使他更显得无比坚毅、沉勇,无比深情、慈爱,仿佛通体都是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高贵的灵魂铸造的。那清瞿亲切的脸,高耸饱满的额头,深邃明亮炯炯有神如星星镶嵌在夜空的眼睛,让我怀疑这不是一尊铜像,而是那个活生生的令世世代代的人们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总理——周恩来。
铜像上的周总理双手叉腰,面带微笑,似乎正在与聚集在他身旁的工人和农民亲切交谈。凝望周总理那双满含欣慰、深情和爱意的眼睛,我勘探着他心灵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他从目光的丛林里走来,从万千生灵的泪雨血河里淌过。他的眼睛凝视着战火中黎民百姓伤痛的身影,温暖坚定滚烫的目光中流淌着焦虑。凝望着周总理那双蕴藏着深达海底、高接星辰的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我的双眼不禁湿润;我的思绪跨越时空,延绵不绝,纷至沓来。
1898年3月5日,周总理诞生于坐落在淮安的一栋雅致的老式的却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住宅,家中的长辈们是一些有修养的、遭受了艰难时世磨炼的绅士。总理的父亲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生母万冬儿和养母陈氏通体透露出高度的智慧和悲悯的良知。在周总理博大仁爱情怀的形成中,起过促使塑造作用的另一位伟大的女性是奶妈。她常常向他讲述周家大门外农民们艰苦的生活。她经常给他讲述太平军起义、清官惩处贪官污吏、侠义之士劫富济贫的故事。奶妈以激昂的情绪抨击了当时的那些非正义、不平等的现象。
1910年春天 ,周总理离开了绿色遍布的家乡,离开了连接长江与黄河的大运河,离开了故乡的古井和腊梅,离开了疼爱他的奶妈,来到遥远而干燥的北方——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老师们通过介绍著名的《新民丛报》,给他指出了革命的方向。一次,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了光耀门楣!”“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做个人上人”……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回答,却让校长愁眉紧锁。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仅有13岁的稚嫩少年,吐出的九个铿锵有力的大字,犹如漫漫长夜里的启明星,让校长看到了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当时的中国,饱受欧洲列强欺凌,大片领土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面对带着抢劫性质的所谓的公平贸易,软弱的清政府却不知所措。
面对国弊民穷、山河破碎,少年时期的周总理心中已燃烧起改造社会的熊熊烈焰。他相信,很久以前就建造成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运河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斩断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国内的汉奸卖国贼,消除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重新获得解放与自由。他相信,所有贫穷与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迷信和愚昧都将随着帝国主义被赶走被驱离。他想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共同锻造全新的中国。他相信,全新的中国将到处活跃着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富裕将替换贫穷,康健将代替疾苦,智慧将取代愚昧,他相信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国会与世界各国平等地携手共进。
1913年夏末,周总理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他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他开始为报刊撰写关于新文化、民主与科学的文章,激励同学们为国家而努力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19岁那年,他到已完全实现了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日本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起程前,周总理写下了表达自己坚定信念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然而不幸的是,他到达日本后,日本把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强加给了中国,把中国作为掠夺物。周总理弃学回国,投身革命热潮,挽救民族的命运。
周总理是心中只有“中国”二字,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伟大人物。形势危急时,他表现了伟人的高瞻远瞩,目标直指:自由的中国——战斗的中国——独立自主的中国,这才是全中国人民的未来!也只有凭藉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解放中国,才是中国这一伟大民族夺回光荣和尊严的唯一道路。
一所满目弹痕的学校礼堂,位于江西南昌松坡路一座教堂附近,见证了周总理英勇指挥作战。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他身旁的战友,也都是留学欧洲的军事英雄。1927年8月1日凌晨1时,三颗子弹划破了沉寂的中华夜空,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大幕,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时刻从此降临,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有了自己的纪念日——八一建军节。
那天阳光依然灿烂,绿树依然成荫,繁花依然似锦,周总理等振臂一呼,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危投身于枪林弹雨之中。密集的枪弹沿着错综复杂的线路在战士们的头顶飞过,发出令反动派颤抖的鸣叫。弥漫的硝烟、呼啸的子弹,粉碎着国民党的堡垒。流弹在战士们的体内划出一朵朵殷红色的鲜花,无数英雄不声不响地扑倒在这洒落一地音符的悲伤里,从此再也不能站起来。热爱和平热爱自由壮烈牺牲的战士们,在他们生命弥留之际,耳畔谛听到的是穿越千山万水传递过来的故乡的声音,眼前浮现的是慈母的白发、娥眉粉黛遥盼思归的眼神、稚儿如花面庞上的微笑……周总理满含着热泪看着一批又一批战士被罪恶的子弹击中,纷纷倒在血泊之中。叶挺和聂荣臻半架半拖着他沿着一条小沟,突破敌人的火线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从1927年武装斗争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塞满这22年的,无论是苏区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是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几乎每一天他都行走在刀刃上。多少热血儿女把理想信念、革命勇气和满腔热血交给了朔北大漠、阴山黄河、故园乡土,在枪炮中眺望前方,在硝烟中展望未来,最终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饱受战争洗礼的灵魂都曾亲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登上了北京天安门高耸的城楼,用浓郁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首都几百万人民群众簇拥着自己的领袖载歌载舞,响遏行云的欢呼声今天依旧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这是永远难忘的中华民族的记忆。被人群簇拥着的周总理脸上露出了纯真的有点孩子气的微笑,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而又生气勃勃。他的魅力不是单一的、肤浅的,而是来自他的整个生命、全部历史,包括仪表、内心、意志、信念、胸怀、文化素养及人格力量。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这样描述:“周身材修长,中等个儿,消瘦但结实。虽说胡子又黑又长,但外表还是有点孩子气。大大的眼睛热情、深邃。他身上有一种磁力,这种吸引力似乎来自于他的羞怯、个人魅力及对指挥工作的胸有成竹的个人品质的综合。”
我阅历过碰撞过各种目光,大多渐渐淡忘了,但雕像和图片中周总理聪慧坚毅博爱的眼睛里,散发出来的慈和仁爱平等的目光却让我终身难忘。这目光像一堆篝火时刻温暖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田,又像一支火炬时刻照耀在世世代代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这深邃明亮温暖的目光,源于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的爱心博大,覆盖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甚至整个世界。大至处理国际关系,小至处理个人事务,周总理无不充满浓浓的厚厚的爱心。
20世纪50年代,黄河河南南段洪水暴涨,冲歪了郑州一座铁路桥,情况万分危急。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还积贫积弱,不具备科技校正桥墩的能力,有关方面提出“以万名纤夫将桥墩拉直”的方案获得了周总理的批准。拉纤那天,周总理突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周总理简单问候下激情四溢的群众,脱下大衣顺手抓起了身边的一根纤绳。工地负责人满含热泪地劝说:“总理,您不能这样!”“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领班人的号子响起后,万名纤夫“扑通”跪了一大片恳求:“周总理,您不能这样啊!”周总理两眼湿润,毅然肩起纤绳,不容置疑地说:“拉吧,这里只有纤夫,没有总理!”
在震天的劳动号子声中,周总理和纤夫们共同创造了世界奇迹,仅靠人力拉正了桥墩。人们簇拥着周总理,大家高谈阔论,分享成功的喜悦。周总理的脸上绽放出爽快的笑容,像孩童一般的率真。纤夫们深深地被他情绪感染,和他一同陶然分享内心的欢快。总理,这位共和国的纤夫,屹立在了亿万人民心中。
1966年3月8日,人们记住这个日子,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而是那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邢台大地震。第二天,周总理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先后三次前往视察灾情组织救援,给灾区人民送去永志难忘的心灵抚慰和精神鼓舞。“乡亲们,你们遭了灾,你们受苦了,我来迟了!”周总理挨家挨户察看灾情,心情沉重地紧紧握住一个个群众的手连声说。
3月9日深夜11时许,周总理正在隆尧县委办公楼聚精会神听取汇报时,突然发生了强烈余震,只见房屋摇晃门窗作响,墙上的尘土和白灰掉落了下来。有人提出“余震不断,不安全”,劝总理出去避一避。总理环视四周,镇静地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说:“不要紧,大家要沉住气。那么多群众都不怕不安全,我们还能怕不安全吗?还是继续谈吧。”总理镇定的神情,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明确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救灾方针。
在巨鹿县受灾最严重的何家寨大队慰问讲话时,他察觉到群众的坐向正冲着风口,自己便转过身调整位置,迎着风沙站在一只方木箱子上发表讲话:“同志们,乡亲们,你们受了灾,损失很大,毛主席让我来看你们。”任凭尖利的寒风夹着雪粒扑打在脸上,周总理举起右拳高呼:“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还告诉大家:“等你们丰收了,重建家园之后,我再来看你们!”
周总理踩着碎砖烂瓦,跨越一条条一尺多宽的地面裂缝,穿过一道道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断壁残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那些临时搭起的简易矮小的防震窝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累了,渴了,东汪村党支部书记董保顺用粗瓷大碗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他。周总理双手接过大碗,轻轻吹了吹,看着大风吹进碗里的尘土,一饮而尽。一位因失去儿子而痛哭的大娘声音传到窝棚外,总理闻声连忙钻进窝棚,俯下身子上前拉住大娘的手,含着泪说:“大娘,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此情此景,令在场者无不落泪动容。
周总理的日常工作是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办公,其间穿插着各种会议。有外宾问他:“你哪来这么充沛的精力工作?”“一想到我们死去的那些烈士,我们亲密的战士们为了挽救祖国,建设新中国,被敌人的屠刀、枪弹杀害,我就有使不完的劲,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周总理坚定地道出个中之谜。
“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身边的战友,政治局委员被打倒一大片。此时国家已呈现瘫痪状态,周总理不顾年老体衰,毅然披挂上阵,把办公椅子搬到人民大会堂坐镇指挥,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红卫兵要揪斗陈毅元帅,他苦苦说服说效,震怒道:“我就站在大会堂门口,看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
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尽其所能保护党的干部。身患重病,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遇到特殊情况时,甚至每天要坚持工作十九至二十三小时。周总理住院期间手术14次,但他仍同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233次,会见外宾63次,参加会议47次。
即使到了弥留之际,周总理忍受着针刺刀割般的疼痛,依然如此。他知道自己多坚持一分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就多一分。有一次他昏迷后清醒过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去给中央打一个电话,中央让我活几天,我就活几天!”
凭着这种坚不可摧的毅力,周总理一直撑到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上午九点五十七分。遗撼的是这位在20世纪中国,最受人民爱戴、最有才能的国家领导还是离开了人世。一位曾让世界开天辟地的英雄,就这样离开了他用整个生命热爱着拥抱着的祖国和人民;一位为中华民族开创了崭新的共和国的总理,就这样离开了他挚爱的大好山河,却连骨灰都撒入大海,举世为之动容。人们眼含热泪以各种方式缅怀、纪念这位胸怀像大海一样壮阔的总理。
我们与敬爱的周总理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他陪伴我们一直到永远。我们永远被他那双燃烧着爱与智慧的目光温暖着,照耀着。周总理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民主奉献了毕生心血。他淡泊博爱的胸怀和奋不顾身的勇气,将永远长驻人类的历史,如常青不败之树。他的功德永远充盈人间,贯通天地。
周总理的铜像屹立于故乡淮安纪念馆内,塑像上总理至今仍无限深情地凝望着他挚爱的炎黄子孙和明山秀水。周总理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园的热爱是我们民族的DNA。这种基因历万劫而不改,不因时代的迁移而变异而损耗。当爱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囊括时空护佑生灵。这就是生命中爱的哲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