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湃
前两天巴黎《欧洲时报》以半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我打赢了难民局的官司》文章,使我感慨殊深:36年过去了,时报已换了三任社长,四任总编了,但对我仍不离不弃,一直关照着我,刊登我诗文,真使我铭感五中。
1982年底我来巴黎定居。当时只有一张半月刊的《龙报》,但不久突然同时出现了两张大报:一张是台湾《联合日报》的子报《欧洲日报》,一张是由巴黎华人办的,亲中国大陆的《欧洲时报》。两份报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斗得死去活来。我是一个良心未泯之人,而且提出“写诗要写爱国诗,作文要作倾侨文”的主张,当然是喜欢《欧洲时报》。
从1983年起,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写些诗文,向《欧洲时报》投稿,从40多岁一直写到80多岁,不觉已有36年,只要我还活着,我也要继续写下去。
我向《欧洲时报》投稿,不是为了稿费,而是为了互相支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也为《欧洲时报》坚忍不拔的办报精神所感动。初时我把它称为辛辣的“本地姜”。因为初办时,从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不及有台湾直接支持的《欧洲日报》,有些版面的文章还是从别的报章上剪贴过来的,资金方面更是捉襟见肘。我写了几年的文章,一分稿费也拿不到,但我还是一直写下去,后来请我写专栏时,才拿到一点微薄的稿费。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稿费才逐渐增加。
人们常嘲笑“本地姜”是不辣的,但《欧洲时报》这“本地姜”,正如我说的很辛辣,它不断奋进,10多年前,已先后“斗”倒《龙报》与《欧洲日报》,成为一枝独秀。现在欧洲各国已有分社,成为名符其实的《欧洲时报》,也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集团。真是可喜可贺!
2019年10月29日作于巴黎 (650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