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
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乘车从运城出发,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平原,真是一马平川。更奇妙的是在阳光照耀下,一片银光闪闪。导游说:“这白皑皑一片是古已闻名的高原盐湖,盐产极丰,运城因是‘盐运之城’而得名。”
汽车在平原奔驰约一个多小时,渐渐驶进丘陵地带。车在群山腰间爬行,越爬越高,路旁的山坡越上越陡,另一旁的山沟,却越来越深,直至见不到底。放眼望去,一条条山梁,一座座山坡,随着汽车的移动而移动,如果是下雪天,岂不就是呈视“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壮景吗?现在虽没下雪,也同样雄伟壮观呀。这景色,引起我连绵不断的遐思:今天,我们是以车代步,且是行驶在已开辟出来的平坦公路上,从运城至延安,只需五个小时的车程。可是,逾一个甲子前,有志的爱国青年,从海外、从祖国各地,成群结队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直至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还要日宿夜行,闯过种种关卡,经过各种自然的、人为的艰难险阻,到达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事迹……想至此,一股对革命先辈无比的敬佩之情,化成一股股的热血,一阵阵涌上心头。我不禁问自己,我现在舒舒服服地坐着豪华旅游车赴延安,要学习什么呢?
车上有人喊:“见到宝塔了!”我向右前方一望,果然一座银灰色的塔高高地耸立在一座山峰之上。我的心潮又一次澎湃起来,就像见到久已敬仰的亲人一样,我终于见到您了。不久,延安市市容的整体轮廓呈现在眼前了。惊诧的是一幢幢现代化建筑矗立在笔直宽敞的柏油路两旁。与我国沿海的城市建设差不多呀!它与我读中学时课本上的描述和先辈们的陈述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呀!可见这些年来的建设确实是突飞猛进,快得惊人!真让燕子归来也觅不到庭前巢呀!
延安,是长征的落脚点,革命的发祥地,中共中央驻在这里就达十三年之久。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就达到16处,它在人们的眼中,一向是神圣、传奇、神秘之地。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这一次,我们仅仅瞻仰杨家岭,就用去半天的时间。
抗日时期,为避日机轰炸,中共中央从原驻凤凰山麓搬到城北杨家岭。这里,两面高山环绕,中间是一条山沟,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当年就住在坐北朝南的半山腰窑洞中。而沟旁是中央大礼堂,地方很隐蔽,据说当年敌机从空中就是找不到杨家岭这个地方。
我们抱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山路,自下而上。首先瞻仰沟旁的“中央大礼堂”。抗战胜利前夕,具有历史义意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毛泽东的著名论述《论联合政府》和闭幕词《愚公移山》,就是在这里发表的。会堂造型质朴,规模并不大,现时乡镇的会堂还要比它大、气派得多。“中央大礼堂”几个大字,是有争议的人物康生所写,至今仍保留着。会堂后面约有半亩面积的菜地,是当年“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亲自种植的蔬菜地。据介绍,蔬菜长势很好,除自给自足外,还送给其他领导和战士尝鲜。
顺着山路走向半山腰,一套套的窑洞群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毛、刘、周、朱等领导居住的地方。每一套窑洞门口,都有一小片平整的泥地。我们首先到达的是毛泽东居住过的窑洞。这是一套有三间相通约40平方米的石窑。进门这一间是办公和写作用。窗下有一台用木材做成的粗糙四方枱和一张木凳子,《新民主主义论》等40篇著作以及我们至今仍常在报刋上见到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亲笔字,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两旁各一间是寝室和放置杂物的房子,各有一个窗。窑洞门口左边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张石台和石凳,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提出来的。
毛泽东窑洞的左边,是朱德居住和办公的窑洞,与毛泽东的相似,里面除办公用的书桌和寝室的木床外,最令人惊叹的是墙边还摆着当年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农具。可看出他当年不仅指挥着百万军队与敌作战,还与毛泽东一起,亲力亲为,领导大生产运动。
周恩来的窑洞,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一张当年他与邓颖超以及被他们抚养的两位革命遗孤,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国务院总理李鹏。
……
每一位领导住过的窑洞的布置,都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因而真切地映出每位首长的人格魅力,性格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过一些教育机关的旧址,在其建筑物的墙壁上,还残存着当年领导人所倡导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优良校风。一看到这,内心就有点亲切感。原来,我们母校的校歌,就有“活泼勇敢”“紧张学习”的词语,这不就是前者所繁衍出来吗?
由于时间安排紧迫,只是走马观花看到延安的快速巨变和瞻仰了部分革命纪念地。尽管这样,但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深受教育。
晚上,我们住进由旅行社安排的窑洞,亲身体味着居住在中外闻名的陕北窑洞那种温暖的感受。
陈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