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随想
—读中国书法发展史百名人物吟
泉州 出武祥
我从小对学习书法感兴趣。少年时代懵懵有练习书法的想法,于是自个跑到镇上新华书店买来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字帖,回来自己临摹。1983年到福州读书,次年参加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函授班,开始接触书法理论和技巧,由是有了一种阅读书法知识的自觉。每天下午下课后除了参加自己热爱的体育活动,经常会跑到阅览室阅读《书法》杂志中有关书法的技巧和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史知识。作为业余兴趣的学习和阅读,断断续续,零零碎碎,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产生学习的欲望,学习书法从兴趣上升为自觉行为。阅读伴随着生命的履痕也自觉地烙印着,这些点点滴滴、非连续性、碎片化的记忆谱成生命的乐曲,犹如彩色飘带萦绕着。
因为喜欢书法,因为对书法的执着,我对书法技巧、理论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更可喜的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导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书法相关的文史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书法的发展和价值离不开整体的文化性,包括书法本体的文化性如技巧、审美规律,也包括书法家个体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有水可载舟之感。
正因如此,我有了自觉读诗文的习惯。从最初的《唐诗三百首》到魏晋南北朝、宋之诗词,逐步引申到经史子集,如《论语》、《古文观止》、《道德经》、《菜根谭》、《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古代汉语》等等,难记其数。特别是近二十年,没有受到地质队工作流动性的影响,居有定所,我家中保持订阅《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读者文摘》、《中华诗词》和《散文》等期刊。虽然不同阶段订阅的期刊种类有区别,但其中的文章、诗词等知识丰富且精炼。这些零散的知识积淀,无形中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读书和学习书法成为生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觉滋养个体情怀、不断提高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能力起到很好地帮助,增添了许多情趣,丰富了生命内涵,净化了心境,使自己的灵魂更加自在和安逸。
然而这种碎片化、随机性阅读也给自己造成学习上专和精的缺失,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系统性也不够,最后自然是结不出学术成果。
虽然近十几年勤于笔耕,写下了六十几篇文章,以散文为主,近六百首诗,以近体诗为主,少量古风,还有新诗、对联等,但整体尚未达到自己期盼的高度。虽然这些文章和诗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本人认知世界过程的生命感悟,能切实反映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理解,但仍期待创作更有内涵的作品和更具哲学思辨的诗章,更希望创作能体现自我对普世价值思考的文章。例如近两年写的十几篇乡愁系列文章,这个专题性较强的系列,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歌颂家乡的真善美,记载生命过程的美好时光。以散文的形式书写,从文辞、内容各个方面基本能体现几十年阅读的效果,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然而由于工作缺少专注创作时间,许多文章、诗都在仓促中完成,显得有点局促和忙乱,对一些语句、语法的斟酌尚需作深入推敲和分析。
进入知天命之年,世事沧桑,渐渐淡去岁月的铅华,回归静逸、安然的生命状态。于是重燃昔日对书法、诗文炽热的兴趣,感觉惟书法、诗文是生命灵魂深处最是可以依偎的伴侣。将心绪付诸诗文书法之中,如此方可释放内心的情致,于是开始静心下来,自在地书写和阅读,让心性无拘地游弋在无边的书海之中,任随笔端流淌着生命的情性,生命悠然而自在,快然而怡情。
8月30日从书架取下一本《中国书法发展史》,从书法的渊源和生命形态读起,生命的热情似乎找到切合点,读之兴趣与日俱增,甚如青年时代读武侠小说一样快然自乐,总想一口气多读一些。对书法发展史热切的认知欲和读罢所获得的启发,引起我深入阅读的欲望,书中许多知识点都是平常未曾触及到,于是开始认真细致地学习,梳理书法发展脉络,丰富和纠正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对中国书法发展史有了客观的把握和理性思维。虽然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但结合这几十年碎片化阅读,这次对中国书法史的系统阅读对我有很大帮助。对每个历史时期书法发展关捩点和影响书法发展进程、风格形成、整个书法体系构建的书法家都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感知和认识。
随着阅读的深入,一颗诗心油然生发。对参与每个历史阶段书法史构成的书法家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书法史上精彩的音符,大小、轻重、粗细、高低,各不一样,谱写成一曲曲优美的书法进行曲,悠扬、沉郁、雄浑、高亢,奏响不同节奏的和谐的生命之歌。每个音符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音符在我的生命中引起共鸣,悦人心耳,于是感觉油然上升到诗性的冲动,激情随之喷发,思绪因之飞扬,每个音符有如一根无形的丝带撩动生命的灵感,融入流淌的血脉之中。
仅仅二个月的时间,我阅读完这本书。草草记录下各个书法家的精彩人生触及内心的感觉,随之整理成一首首七绝。这些诗都是对书法家心灵的感应而生成的,自然、亲切、融和。通过赋诗进一步阅读每位书法家的生命过程,体悟每个书法家灵魂深处的哲学情思和生命意蕴。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过程和架构,蕴藉着每个生命体的精神内质和品格,表现出其不同的书法风格,从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发展历史的品相和精神格局。每个书家在各个历史维度和节点呈现的风格和特点是不同的,展现给世界的风貌和艺术魅力是有差异的,因此阅读每位书法家必须深入其内心,融入其生命韵律,感触其生命脉动。这些差异会在自己灵感深处产生不同的脉冲和节律,与自己的生命脉动融和而生发各种不同的生命意蕴,孕育出不同的风格和时序音符,于是产生激奋的诗性情怀,自然流淌着对每位书法家真挚的感动和情感融合,把对每位书法家生命韵律的理解谱写成一首首富有平仄韵味的诗歌,形成一篇篇带有生命性格的诗章
读《中国书法发展史》,整整用了二个月时间,从8月30日至10月30日,我完成了一百首关于书法家的人物吟绝句,从走向书法代表书法家张芝至当代伟人毛泽东,同时对每位书法家附注基本情况、主要书法特点、人生境遇、对书法发展史影响以及我个人的认识、对学习书法的理解,这部分大约近万字左右。这百首人物吟绝句,整体反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面貌和精神特性。其中明朝吴中几位书法家的书法、文史、诗文造诣精深,历史影响也大,如唐寅等,虽非书法发展史以及书法构成的重要人物,还有如谢安,虽然这些书法家未被列入书法发展史的重点介绍内容,但他们体现书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因此也作为吟诵对象。民国时期至当代几位书法家如毛泽东、谢无量、白蕉等,这些书法家影响巨大,其书学品格特殊,虽然当代及近代书法史并未作评述,但我凭个人理解将其列入百首人物吟,他们对清后期碑学笼罩下近代书风的开启和重归经典,发挥了特别的贡献。
吟咏百名书法家,更侧重以史观的思维考量,兼顾书家个体气质以及书法本体的价值。如张芝虽然池水尽墨,精神可嘉,甚值传诵,但与其作为草书史重要的人物,他对草书本体的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相比较,故以后者入诗。王羲之更是以其完美的书体和人格魅力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崇“玄”思想意境,他对书法意象思维的追求,体现那个时代对生命内在价值的取向。唐太宗因为国家治理需要,把书法作为政治的工具,提升了书法的历史价值,推动书法的文化地位,显然对整个唐代书法建构具有深远意义,影响了书法千年以后的持续发展,这是我想歌颂他的原因。文天祥、岳飞等这些英雄式人物,以其特殊的历史境遇,展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品格,并注入于书法这特定的艺术载体,他们的精神赋予书法新的解读和定位。清中期诸多碑学书家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品相,推动了书法的跨越式发展,对建构一个时代书法的精神气质具有重大意义。
百首诗均为七言绝句、近体诗,押平水韵,整体体现个人诗风。虽是写书法家的诗,但不拘从书法技艺这一角度来评价书法家,而是以一种诗性的情怀切入书家内心世界,丰富书家书法之外的生命关怀和艺术意象,让书家的生命和灵魂伴随着诗的韵律而姿态丰盈和活泼,同时尽量少用典,让诗读起来易上口。
在完成百首诗的过程中,每完成七首左右,我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或星期六,以草书形式把它创作下来,两个多月完成百副草书作品,其规格为70*35CM。虽然这次创作下来百副七绝草书不是丈二八尺的规格,但感觉整体不错,对个人草书创作有质的提高,在用笔、墨色、章法等方面的把控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整体感觉小中见大,达到气韵生动、挥洒自如、枯湿相成、燥润有致。整体创作的取法以张旭和怀素为基调,融和王铎的书法元素。百首诗同一尺寸、字数一样,创作时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每件作品的章法、草法、墨法都要做好分析和比较,做到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因此在创作之前都要认真阅读内容,查清每字草法,对疑难字重点查清,如此才不会影响创作状态,才能做到心手双畅,一挥而就。
每一次创作几件后,我都要用手机照相,通过将照片与原件对比,分析作品创作效果,调整不满意的作品,从中发现创作中存在问题,提高自己对书法的认知,也就提高了欣赏水平。
系统的、专业的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古体诗进行创作,并以书法二次创作加以保留,我感觉到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这个过程记载着特定时间点个人对书法的理解、阅读的能力和诗性的感悟,阐释个人对生命情怀的新一次注解,体现了天命之年的精气神,同时也展现出自己对书法、诗词的表现能力和思考深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虽然只是一次尝试,但还算是成功的,我想对个人以后的书法、诗文发展之路是大有脾益的。
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