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遣冬进“数九”
蛮布衣
“立冬”节气,标示着冬天到了,但真正的严寒,则是从“冬至”开始的。冬至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飞雪凝冰,风凛气寒,是一年中“最难将息”时节。古代的人们对天寒地冻有着恐惧感,甚至觉得凛瑟的冬季很漫长,为捱过酷寒,迎接阳春,便有了“数九消寒遣冬”的民俗。
“数九”的民风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由此可知:“数九”,是从每年的冬至日开始数,称“入九”。每九天为一数,九数至“九九”为“出九”,则“九尽寒消桃花开”,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数九寒天”。
为什么单要数“九”,且要数九次呢?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有关:万物皆分阴阳,季节、数字亦然。“冬至一阳生”,阳季须配阳数。二是数字“九”为“至阳”之数,而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至大”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阳气不断盈长,而累数九次便巳到了头,阴阳就又要转化了,是故以九为数。
冬季寒冷而漫长,冰天雪地诸事难为,人们躲在家里“数九”屈指度日,俗称“猫冬”。冬日闲暇,为排遣心绪与时光,于是人们在数九中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的情景,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如北京版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以及“头九暖,九九寒”,“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等俗谚。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由于地区差异气候寒暖不同,各省的九九歌也就有所差别,如昆明地区称:“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河北地区有:“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山东地区是:“七九六十三,行人衣换单。八九七十二,遍地是牛儿”,四川说:“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浙江地区则为:“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等等,观之饶有趣味。近年来气候虽说有异常,但相应不差几天,冰河照开,河柳照绿,雁燕依常来去。“九九歌”的出现要比“数九”晚些,约在唐宋时盛行。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载之:“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大文豪苏辙的《冬至》诗里也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与“数九”相映成趣的“画九”风俗:到冬至时,家家在门壁上贴绘一张“九九消寒图”。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等。通常是纵横画九栏格子,称“九宫格”,每格中间画以钱形,共八十一个钱,每天涂画一钱,民谣谓之:“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八十一钱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活泼有趣味的装饰品,与此相对应还可以用来占卜来年的天气与丰歉。
继“画九”后民间又有了文化味浓厚的“写九”的习俗。“写九”,就是选择九个九画的字,以其义联成句子,一般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九个繁体字,放在九宫格中,先勾勒出字影,用粗毛笔日写一笔。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写完正好八十一天。每天填写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它色在笔画傍记录当日天气情况,以备来年参照。故一行“写九”字幅,也是当年数九天里详细的气象档案。由这“写九”之习俗还衍生出了练字之功法:蒙童练笔的“描红”便是缘沿此法。若要增进功力,则每日认真写九九八十一笔,“出九”后则前后判若两人矣。所谓“字无百日功”,盖因此而来。
除了画九和写九,还有为不识字的妇女消寒用的“染九”雅图,《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更有聪慧韵致的妇女在晓妆时来染梅。明人杨允浮在《滦京杂咏一百首》曾咏及,并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他这里未提及其染法,有说是以唇点染,可谓独出机杼,由梅枝而得杏花、冬春季节的变换与佳人晓妆及胭脂红唇相联,艳绝之也。其诗咏之: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在华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冬季娱乐消遣之举。而青春少妇的胭脂唇染“雅图”,更显闺中旎丽风情,蕴含着多少思恋情怀。是故,自古以来人们在“数九”期间的雅兴文趣,亦被视为一种安适逍遥的人生境界。
冬至作为一个大节日还是古时候的事,自“辛亥革命”后衰微了,今天已难以见到过冬至节的活动。但从冬至日起“数九”,还在民间流传,妇孺皆知。因“九九歌”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其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而“画九”“写九”“染九”等精神层面红、文化层次的东西则消失了。古人年节是自已“过”,今人年节是“看”别人过(看电视),时叹今人徒知传统节名而不知其传统内涵,传统文化的缺失致使今天的生活情亿趣乏味。华夏文明古国丰彩滥殇殆尽矣,惜相哉!
壬辰年岁末涂笔
上一篇: [七律] 闲翁赋 下一篇:[七律]“入九”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