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马国亮(加拿大)
一个叫丁龙(译音。英文串写为Dean Lung)的中国人,他是个身份卑微、平凣的"猪仔"华工,但他捐资设立汉学的传奇故事,备受世人的瞩目。美国人为搜寻他的人生轨迹,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是全美最早设立的汉学系,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首块园地,是因丁龙的心愿与捐助而始建的。胡适、冯友兰、徐志摩、宋子文、马寅初、陶行知、闻一多⋯⋯在那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张国焘……在那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的口述实录。
我最早看到丁龙的故事,是在我初涉互联网的时候。它象一个美丽遥远的传说,也象一朵轻轻飘过的雲霞⋯⋯
说的是十八世纪中期,在古老的东方,一个被当做“猪仔”卖往美国做劳工的中国人,在异域谋生的周折中,做了一个家傭。这个主人就是绰号将军的美国大亨卡朋蒂埃,他是一座叫奥克兰城市的市长,权财显赫。这个中国仆人克勤克俭,淳朴忠厚,心地善良,博得了主人的敬重。主仆相处日久,情感愈深。也使这个主子知道了,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有个孔夫子,是中国人。说到丁龙的品格,他这样写道:
“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从宗教、信仰的高度,他把这位忠仆的品性、人格赞誉得太完美了,可与世界上的伟人、哲人并论媲美。也因为有丁龙的感染,他对中国特别有感情,当年广东的岭南医学院的捐款榜上,就有他2.5万美元的捐赠。
主仆关系、情感升华的催化酵素来自文化、思想的交流。从主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关系已蜕变成知交。丁龙的理由,是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两国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做点事。
丁龙并不是知识分子,也许对孔夫子也知之无多。但是卑微如他,却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品格感动了人,作出了贵胄王公、雅士鸿儒都难望其项背的奉献,穷一生大部份的积蓄,捐出一万二仟美金,在美国的著名大学设立汉学,且在排华情绪、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仆愿主随,卡朋蒂埃捐了二十万,指定以丁龙名义,并留继续跟进的意愿。难怪乎当时高贵尊严的慈禧太后,位极人臣的总理大臣李鸿章、炙手可热的驻美公使伍廷芳,都来称赞并参与义举。
这不是传说,而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史实。这也是美中都苦苦追寻丁龙去向的原因。一个平凢的人,做了一件伟大、高尚的事之后,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的学者、关注者,翻遍所有的相关他的档案,扑朔迷离,众析纷纭,都没有一个确切依据的结论。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个他到底归根何处?最近,相关丁龙的身份有了新的发现。今年4月,一位对寻找“Dean Lung”锲而不舍的学者——南部非洲专家学者工程师联合会的陈家基教授联系上台山市侨联负责人。通过阅读陈家基教授介绍的学者王海龙先生撰写的文章《一个中国仆人的美国传奇》,台山市侨联发现,捐献巨款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讲座的“Dean Lung”是广东人,并且极有可能是台山人。此事引发CCTV的关注,特派记者到侨乡台山调研,拍录的《新闻调查》视频在央视十三频道向全球播放,在众多的辅证资料的承托下,丁龙终于在历史的沉淀中浮出来了,印证着陈家基教授的分析推断,丁龙就是台山市白沙镇下屯乡千秋里人。并非姓丁,亦非姓龙,他原姓马,名進隆。(乡音与英文Dean Lung极相似)根据台山人伍盘照(Ng Poon Chew)在旧金山创办的《中西日报》1901年8月21日刊出题为“业名进隆”的报道,将Dean Lung译为“进隆”。他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与美国存档资料一致。)18岁左右(光绪元年,1875年)经加拿大温哥华登陆,随即转到旧金山(三藩市)。他曾在旧金山住过一年,受雇于名为Carpentier(外号“将军”)家当仆人。随后跟随卡朋蒂埃到纽约。中间曾经两次回国。有说法他曾随“将军”到香港。根据1901年10月13日的《纽约论坛报》的说法,Dean Lung“结了婚,有三个小孩”。估计他的家庭是在中国而非美国。1905年(光绪31年)6月27日离开纽约,第二年(即1906年,光绪32年)返回中国,落叶归根梓里,他在那里生活了卅年,1936年离世,享年七十九,他的墓碑刻其名号:馬万昌。(乡俗,男丁娶妻立室要按辈份排序更号。翻查其家谱,进隆、万昌两个名字均显现。)美方亦有丁龙离美归中国记载,1906年12月27日,哥大校长在给卡朋蒂埃的信中,感谢对方告知Dean Lung和Mah Jim(台山另一位与丁龙同事的华工) 此时都在中国。但单凭一个中译英的名字去查找,对号入座是多么艰难的事,尤其人名、地名的对译,亦无规范可循。况且,那年头赴美加的中国人,身份证件上的名字好些是冒名顶替,是买别人的"出世纸"出去的。丁龙一一马进隆一一马万昌,三个不同的名字划上等号,尚欠缺有力的原始证据。
据白沙文化站干事黄祥光讲述,为寻找丁龙,白沙镇成立一个微信聊群。网络神通,视野开阔。他们先后从马嘉燕(维硕的孙女,也就是进隆的曾孙女,旅美)处获得三封珍存的信件,一是维硕(进隆的小儿子)七二年写给儿孙的家信。信中向后生辈忆述父亲卅年美国生活的经历,与美国相关丁龙的存档资料吻合,当然也是他听父亲口述的。另两封是卡朋蒂埃写给进隆的英文信(连信封),怀旧之情在字行间流淌:⋯⋯三英里长的丁龙路是该州公认最好的公路……。信的结尾情深款款的对远在中国的故人呼唤"尽量再来看我一次吧!"马万昌后来有无回信、有无践约赴美探访,无从考证。这三封信,无论如何是寻找丁龙的突破口。现代科技加上权威性的鉴证,丁龙、进隆、马万昌是同一人的结论,为期不远。凭我的感官,已是三位一体了。
破铁鞋无觅处,真相不负众望求。一个美丽遥远的人物传奇,竟发生在我们的家乡邻村千秋里,竟如此零距离的亲近,马进隆的后嗣,竟与我们的生活轨迹有交集点。读小学时的下屯学校距该村只有半里之遥,不时跟同学到该村玩耍,还有偷食那里的杨桃的劣迹,兴许是进隆公栽种的那棵也未可定呢。跟随屏幕上的视频,我愰如置身其间,在曾经熟悉的地方探访,银屏中一个个乡里的身影依稀可辨。已故去的前辈,也在记忆中鲜活起来。马万昌是我们德高望重的马氏宗长呢,他的小儿子维硕、(生于光绪三年,1907年。)小女马超英、长孙马华礼,(生于1923年。任下屯小学校长有一段好长的时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曾经是我的兄长、姐姐们小学时的老师。都是学渊道厚、行端品淳、心善颜和的师长。虽已先后作古,风范可敬可循,这自然与良好的家庭教养、基因的秉承相关。据我所知,进隆公一生共生养两男四女,迄今有许多内外孙子、曾孙、玄孙分别居于美中不同的地方,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精彩。也希望他(她)们提供更多的与先祖进隆相关的资料、趣闻轶事,使这个传奇人物更加丰满、实在。
愿进隆公的功德如故里之名,留芳千秋;祈其后嗣,兴旺万昌!
二零二零年五月卄五日于加拿大卡加利
请登录世界华人文化网浏览更多文章
2